概述
腹部肿块是正常局部解剖以外病理新生物的占位病变,是腹部外科、泌尿外科、妇产科、消化内科容易见到的临床体征。多因病人种种不同症状的描述和查体发现,但也有因腹部肿块为主诉而就医者。针对腹部肿块要明确的要紧问题,第一是定位、第二是定性、最后判断全身病理改变及其程度,从而决定处置办法的可行性、可能性和成效。
发生部位
明确定位对于全身病理改变的认识、手术策略的设计和预后判断尤为重要。
1.按腹部解剖腹部肿块可分腹壁、腹腔和腹膜三个部位。依据解剖关系不同各有不同特征:
腹壁肿块:相对少见,多属良性病变。由于与腹壁肌肉层关系密切,故突出表现是:让病人双下肢伸直并抬头,因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缩短,可使肿块突出明显,可了解触诊肿块的质地,表面情况和疼痛情况,甚至可望诊了解肿块的情况,假如平卧,屈曲双下肢,自然呼吸,放松腹壁,触诊肿块则不太了解,望诊常常看不到肿块。容易见到病变有脂肪瘤、纤维瘤、肉瘤、血肿或腹壁疝。
腹腔肿块:最容易见到、最难诊断的一种。可能发生在腹部的各种器官,可包含恶性和良性肿瘤、梗阻性包块,还有一般和特殊感染性病变等。常常伴有不同症状,产生不同病理生理变化,主要因占位和压迫用途产生不完全和完全性梗阻表现,从而影响或破坏正常通行,第二可因出血表现贫血、消化道出血和脓血便的临床表现。查体的特征是:让病人膝胸位,因腹前壁和腹腔内腔下垂,肿块可随之下垂,触诊较了解。
腹膜后肿块:临床容易见到,多为恶性病变。早、中期多无临床症状。因居腹膜后,缝隙极小,故其特征是:固定,触诊深较困难。查体特征是:让病人膝胸位,由于肿块不随腹腔器官下垂而下垂,触诊更困难、不了解,这是区别腹腔内和腹膜后占位病变的主要办法。
2.不同器官可发生在腹腔和盆腔内各种器官,因不同器官生理功能不同,因而可随着
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。
胃部肿块:多居上腹部,恶性癌肿多见。临床特征是:肿块硬,不光滑,活动度小有轻压痛。最容易见到症状是:晚期胃癌的临床表现,特别应注意是不是伴有腰后背痛,若有则提示癌肿已浸润达胰腺,手术切除困难或肿块已没办法切除。最容易见到疾病是:胃癌、胃肉瘤。
十二指肠肿块:居右上腹,良性病变,肿块特征是:软,为扩张的十二指肠,固定,多在进食后触诊明显,同时伴上腹胀、消化不好的或呕吐,进食后取膝胸位,抬高臀部,解除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,30分钟后症状可缓解。容易见到疾病是:十二指肠淤积症。
小肠肿块:多在脐周,中腹部,梗阻性最多见。肿块可以是腊肠型或团块型,可见肠型,肠鸣音亢进,可闻及气过水声,有压痛和反跳痛。大多伴有典型肠梗阻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。
回盲部肿块:在右下腹,可因炎症、肿瘤和结核所致。临床特征是:较硬、不光滑、固定、压痛。因不同病因而有不同症状。容易见到疾病有阑尾周围脓肿、盲肠肿瘤及盲肠结核。
结肠肿块:在右腹部,左腹部及上腹部,多为癌肿性。特征是:左、右腹部的肿块,多发生在升结肠、降结肠、肝曲或脾曲,因解剖地方较深、恶性多,故肿块硬、不光滑、固定、轻压痛;在上腹部、左下腹部的肿块多发生在横结肠和乙状结肠,肿块质硬,多为肿瘤性,团块状多为肠扭转、粪块、尚光滑、活动度大,有轻压痛或明显压痛;结肠肿块伴有些症状最多为大便习惯改变,有黏液血便,大部分随着阵发性腹痛;右腹部肿块多随着贫血,左腹部肿块多随着肠梗阻症状。容易见到疾病有结肠癌、结核病及克罗恩病。
盆腔肿块:居下腹部,多因卵巢肿瘤、囊肿及膀胱充盈膨隆发生。
肝部肿块:居右上腹部或剑突下。特征是多随呼吸上下移动。中等硬、结节状,有压痛,随着症状有肝区疼痛、肝硬化症状、消化不好的、乏力、黄疸等症状,多因肝癌所致。发热、肝区胀痛,可因细菌性肝脓肿所致。容易见到疾病有:肝癌、肝血管瘤、肝脓肿。
胆囊、胆总管肿块:右上腹,随呼吸上下移动,张力大,有压痛。伴有发热、寒战,持续性疼痛、莫非氏征阳性,多因胆囊炎症所致;有晚期癌症表现,出现黄疸、消化不好的多因胆囊癌发生,早期诊断较困难;出生后出现消化道症状,隐形,多为先天性胆总管扩张。
胰腺肿块:部位深,居腹膜后,活动变小,可呈实性,也可呈囊性,伴有无痛性、进行性黄疸,多为胰头肿瘤,进行性消瘦、乏力,有背痛多为胰体肿瘤,有胰腺炎或外伤史,病史长,伴上消化道受压迫症状,多为胰腺假性囊肿。
肠系膜肿块:可上下左右活动,活动范围大,多呈圆形,轻压痛。消化道症状轻。良性多,但也有结肠肿瘤的转移病灶。
大网膜肿块:可上下左右移动,但活动范围小,大部分不规则肾肿块:居腹膜后,固定。若呈肾形,活动度大,则可能为游走肾。若随着腰疼及血尿、脓尿,可因肾肿瘤、肾积水、肾结核引起。若有血压高表现,则可能为肾上腺肿瘤。